祭拜礼仪有哪些?礼仪培训师告诉你!

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,在这一天我们都会携家人扫墓和祭祖。扫墓源自于商朝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时,清明扫墓是在唐朝才开始盛行,并相传至今。从唐朝开始,上至君王大臣,下至平头百姓,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,主要是清除杂草,培添新土。这种仪式,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;另一方面,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,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。

我们在扫墓祭祖时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?那就从个人着装、言行举止到祭祀物品说起。我们在进行传统地祭拜已故亲人的仪式时,着装尽量庄重、简洁,妆面干净即可。避免选择款式复杂、色彩鲜艳的服装,配饰也无需佩戴过多。在扫墓时,要脱帽、不戴墨镜和口罩。

祭扫已经离世的亲人时,先从长辈开始,在长辈拜祭后,再按照长幼有序的顺序依次去拜祭离世的亲人。在拜祭时候,不要说不合时宜的话语,不在墓前嬉笑打闹。

以往,我们都是以火烧已故亲人喜欢的纸做的物品,像是车、花、纸钱等,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需要遵照墓园规定,在指定的位置焚烧祭品,不随意乱烧,避免火灾的发生。随着社会发展,现在提倡文明祭扫墓碑,减少焚烧祭品,那我们就可以带去一束鲜花,最好是白色的菊花、康乃馨、百合之类,或者带些食物类的祭品,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在祭拜完后,还可以把食物类祭品带走,据说吃了祭品的人会有好运。

清明节的由来,从一个典故而来。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,途中又累又饿,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为重耳煮汤,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。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,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。重耳追悔莫及,火烧绵山以寻找,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,并留下遗言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,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,柳树竟然复活,便赐老柳树为“清明柳”,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。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,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,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。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,而扫墓祭祖、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。